2019年12月27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公布了新一期食品安全抽检信息
共公布10批次食品不合格
其中有2批次的特殊膳食食品
黄曲霉毒素B1项目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
(点图可放大)
如果不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通告
小编还真不敢相信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黄曲霉毒素
也大概知道它是一种致癌物
但你真的了解它吗
知道它是如何检测的吗
企业如何应对
下面请听小编为你娓娓道来
↓↓↓
黄曲霉毒素B1及其危害
黄曲霉毒素(AFT)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双呋喃环类毒素。其衍生物有约20种,分别命名为B1、B2、G1、G2、M1、M2、GM、P1、Q1、毒醇等。其中以B1的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黄曲霉毒素对温度的敏感性差,280℃高温下才裂解,故在通常的烹调条件下不易被破坏。[1]
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及棉籽等,各种植物性与动物性食品也能被污染。动物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在肝、肾、肌肉、血、奶及蛋中可测出极微量的毒素。
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的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对包括人和若干动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对肝脏的损害,误食了被黄曲霉污染的食品可能会导致急性中毒,且急性中毒往往会发展为胆管增生、急性肝炎、肝细胞坏死。不仅如此,黄曲霉毒素还会使免疫系统受损,导致儿童发育受阻,还可能在少量多次摄入黄曲霉毒素的情况下会引起肝癌,属于其慢性毒性。[2]
↓↓↓
各国是如何控制黄曲霉毒素污染的?
黄曲霉毒素B1影响人和动物健康的主要真菌毒素之一,也是全球食品安全控制中最主要的真菌毒素。
200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全世界食品和饲料真菌毒素法规报告中显示,除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规定以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各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范围为1~20ppb,黄曲霉毒素总量(AFB1、B2、G1、G2)的限量范围为0~35ppb。
我国国标GB276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对各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进行了规定,其中特殊膳食用食品的限值如下:
↓↓↓
本次监督抽检婴幼儿米乳中黄曲霉毒素B1超标,可能是来源于配料表中含有的大米和小米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黄曲霉毒素在湿热的环境中滋生的几率较大,大米与小米又属于比较容易被污染的谷类,如果储存环境不当,如温度湿度过高,含水量较高时,容易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3]
黄曲霉毒素B1具有强烈的毒性和致癌性,特别是婴幼儿,身体器官发育还不完善,食用黄曲霉毒素B1超标的产品对生长发育和肝脏有极大的风险。
↓↓↓
如何避免黄曲霉毒素B1不合格
①控制好环境条件。影响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最重要环境因子是温度和水分。霉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能迅速生长和产毒。采取低温、干燥、除氧和化学药剂等方法来保存食品,可以有效地防止黄曲霉的生长和产毒[3]。
②把好产品原料关。质量合格的原料才能保证好的产品,特别是婴幼儿食品,更需要严格控制原料。企业在购买和存放原料时,要注意监控其霉变情况。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用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酶联免疫法等检测方法监控黄曲霉毒素B1,亦可定期送到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