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及其预防知识篇
01
认识职业病

越来越多的人步入劳动者的大军,可是您可曾想过,在我们的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正在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损害。当您患病时,奔走于各大综合医院以求诊治,却一直治疗无果,这时候,您想到还有一类疾病吗?它就是职业病,正偷偷地侵蚀我们的健康。
究竟什么是职业病呢?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并公布,目前分为十大类132种。分别是尘肺病、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
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的特点,危害往往容易被忽视。有很多职业病是在长期潜伏五年、十年之后才发病,甚至有的在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后才出现症状,因此职业病在诊断上因时间过长就不容易确定暴露与疾病的关系,劳动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加上漫长的治疗时间与庞大的治疗费用使劳动者不堪重负,劳资之间认知上的差距也是由此产生。
我们怎样才能及时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呢?职业病可能由接触不同物质而引起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异状,也可能因暴露特殊物质加重个人原有的病情。职业病一定是先有某种工作暴露在前而后发病,由暴露到发病的时间也要有足够的潜伏期(癌症一般约需十年),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时序性。职业病常见同类工作场所中多人有相同症状,一般可以怀疑工作场所有问题,另外,一上班就出现症状或症状加剧,休假离开工作环境就好些,工作环境改善症状跟着减轻或消失也是常见的特征之一。因此我们到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机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是一个重要手段。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健康检查。上岗前健康检查的目的是发现受检者的职业禁忌证,以判断其是否适宜从事该工作;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是根据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程度,根据国家规定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和周期,对作业工人进行的健康检查,目的是早期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及时诊断和处理职业病,检出易感人群。职业健康检查的组织和费用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

劳动者一旦发现自己患病,怎样才能得到诊断和治疗呢?我们应当携带职业史、过往史、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材料等,到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的有资质的职业病诊断和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但是,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执行职业健康检查制度和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制度,我们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健康权益呢?我们可以向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及其职业卫生监督机构进行举报和求助,以获得政府的支持,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维护我们的权益。
由于职业病预防最重要,希望大众从现在起培养一个观念,就是在进入工作职场前,先了解自己要长期工作的环境中有哪些东西存在,对人体危害的情形如何,事先了解并加以防范就能免于染上职业病,亦即知己知彼,百无禁忌,赚钱愉快,身体无碍。
在您的工作中追求更健康空间
让自己的职业环境
更合乎卫生的三个步骤是:
1
化学环境即所谓的酸、碱、溶剂、杀虫剂、清洁剂、矿物、染料等。
液体:各类液态化学物,如液碱、硫酸;
气体:各类气态化学物,如一氧化碳,氯气;
蒸气:由液态化学物挥发的气体,如甲苯蒸气;
雾滴:悬浮于空中的液滴,如硫酸雾滴;
烟: 燃烧所产生的微粒,如抽烟;
粉尘:各类固态微粒及纤维,如矽砂、水泥、石棉;
醺烟:物质受热气化的固体微粒,如金属。
物理环境指工作环境或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物理状况,如高低温、噪音、振动等。
温度:高温或低温;
噪音:令人不悦的声音;
振动:由机械运动产生;
照明:光线太强、太弱或不稳定;
异常压力:高压或低压;
游离辐射:会造成细胞突变,损伤的光波;
非游离辐射:产生热效应的电磁波。
生物环境:指具传染性或过敏性的生物体。
微生物:细菌、病毒、微菌等;
寄生虫:蛔虫、钩虫等;
动植物及其制品:木屑、皮屑、花粉、棉尘等。
精神状况及人体工程学环境(即身心环境):
情绪:工作时人的情绪好坏;
单调:重复的动作;
工作压力:因工作量或工作困难性所产生;
工作姿势不良:工作者与设备之协调不良而产生。
2
物质从哪进入您的体内?
通常有五个渠道:眼接触、耳传入、鼻吸入、口食入、皮肤接触。
进入体内后会产生哪些结果?
急性反应:短时间之内,过量接触及吸收,对眼睛、皮肤、呼吸及消化等器官立刻产生的不良后遗症。
慢性反应:长期的接触或吸收,各器官日积月累后所产生的损害或不良后遗症,可能日趋严重。
精神压力:不适的工作环境,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压力,会导致身心的损害。
不舒适:工作环境不舒适,容易造成疲惫,降低工作效率。
第三步:改善您的工作环境
如何使工作环境更好?
取代:改用危害性较小的物质来代替。
改变工作流程:改用暴露较低的工作流程,例如自动化设备或方式作业。
隔离:对危害性较大的物质或环境采取与人不接触的措施。
通风:利用局部通气或整体换气将危害物质排除或稀释。
厂房整洁:定期维持工作场所的干净及紧急应急设备的维修等。
个人防护及卫生:只有在危害物少量而无法去除时,才选择使用防护具,养成工作场所不饮食、不吸烟及其他良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