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沿海地区,饮食中少不了美味的海鲜。但在享受美味海鲜的同时也要注意食用风险,因吃海鲜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而副溶血性弧菌就是引起这类中毒的“头号杀手”。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菌,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1]。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及鱼、虾、蟹、贝类、海藻等海产品中。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水产品后,极易引起急性肠胃炎,少数严重病人由于休克、昏迷而死亡。
副溶血性弧菌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保鲜和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海产品得以运输到内陆销售,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地区范围正随着海产品在我国消费范围的增大而扩大[2]。海产品从沿海运输到内陆一般都是采取冷冻保鲜等方式,在此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菌易发生亚致死损伤[3]。但只要环境适宜,损伤的副溶血性弧菌会发生复苏,这对水产品的食品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危害。副溶血性弧菌是条件致病菌,必须达到一定菌量才能使人致病,其致病剂量为105cfu。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技术慢慢由定性转为定量检测。
常用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检测方法
比较四种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
不同检测方法利用菌的某个特性对细菌进行检测,都有其优缺点,没有一种方法能确保准确,只能综合考虑样品性质等情况,选择某种方法或联合几种方法使用。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采用国家标准MPN法、纸片法、改良MPN法(R-MPN)和疏水网格滤膜法(HGMF)对50个海水及牡蛎样品进行检测。
海水样品:采用上述4种方法直接进行检测。
牡蛎样品:称取25g样品加入225mL 3% 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内,均质器拍打混匀制成1:10均质液,采取上述4种方法对均质液进行定量检测。
最终结果表明改良MPN法(R-MPN)和疏水网格滤膜法(HGMF)的检出量比另外两种方法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纸片法的特异性高,其次是HGMF法,R-MPN法和MPN法的特异性相对较低。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的应用
综合考虑4种方法的优缺点,应根据样品和检测要求等,结合方法的特点综合运用。其中HGMF法相比于MPN法,处理大量样品,使受损细胞得以生长并被检出,检出量高,特异性好,为今后如何改进国家标准法,提高检验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8期。
来源:SMQ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