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某群里掀起了一则关于“棉尘”的讨论,过程犹如拳击手打擂台一样激烈,小编受益良多。擂台赛后,小编又将大家讨论的内容(略修改)和自己搜集整理的内容汇总了下,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棉尘”擂台的激动现场。
“网友老李”提问:制衣厂原料是纯棉布、棉线(不是原棉),缝纫工位识别棉尘还是其他粉尘?
观点一:识别为“其他粉尘”
原因一
原棉应该是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最 终棉尘变成生物气溶胶,导致棉尘病;处理过的棉布和棉线不容易受到污染,所以不容易导致棉尘病。
从导致职业病的角度看,缝纫、裁切工艺产生的粉尘颗粒大,基本无微生物污染,不会引起棉尘热及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相对危害较小,另外制衣厂也缺少相关棉尘病案例,可识别为“其他粉尘”。
理由:参考HSE关于棉尘的资料,http://www.hse.gov.uk/textiles/dust.htm
该观点来源:肖总

原因二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Haz-Map数据库提供的有关棉尘方面的信息,(https://hazmap.nlm.nih.gov/category-details?table=copytblagents&id=375),名称定义为“未加工的棉尘”,存在危害的工艺过程为“纺织品的纤维和织物制造”,这些都表明服装成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不能识别为“棉尘”。
该观点来源:职小防

摘译如下:
名称:棉尘,未加工的。
类别:植物和动物粉尘/气溶胶。
来源:最 高暴露工种为棉花的开包、采摘、梳棉、吹弹;较低风险的工种为纺纱、缠、绕;织布工风险最 低;其他行业(棉籽油提取,棉花废料利用和床垫/床上用品)以及暴露于软麻、亚麻和剑麻粉尘的工人中也会出现棉尘病。
TLV (ACGIH):0.1 mg/m3。
PEL (OSHA):1 mg/m3。
MAK:1.5 mg/m3,可吸入。
IDLH(NIOSH):100 mg/m3。
IDLHs文档摘录:OSHA PEL的棉尘标准(1 mg/m3)适用于废棉回收(分拣、混配、清洗、去皱)、绞线等废棉处理作业。
病种:棉尘病,吸入热,纺织热,慢性阻塞性呼吸系统疾病。
工种:纺织品(纤维和织物制造)。
观点二(粉尘等):建议识别为“棉尘”。
原因一
有研究表明长期低剂量接触棉尘布料可导致慢性鼻炎,文章链接https://wenku.baidu.com/view/f818cf0e6c85ec3a87c2c528.html。
原因二
棉尘病的病因尚无结论,棉花纤维、棉尘中的植物成分、棉花托叶、棉花植物中的化学物质(鞣酸、组胺、多酚类、甲基胡椒素等)、微生物(革兰阴性细菌等)都有可能是致病因,无法排除棉布尘。
原因三
ACGIH的棉尘TLV是:未经处理的棉尘限值为0.1 mg/m3(可吸入颗粒物)。我国的棉尘标准为1 mg/m3(总尘)。限值差距10倍,在不清楚编制依据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的“棉尘”是包含了所有性状的棉尘。

三、小防观点
比较认可肖总的意见,棉布尘的颗粒大,吸入的可能性较低,也没有致病方面的报道(文献查阅+百度),目前看来危害是很小的,没必要无根据的严要求。
未加工的棉、麻粉尘定性为“棉尘”,加工后的成品(如服装)粉尘定性为“其他粉尘”。
四、补充一些棉尘方面的资料
1.术语棉尘:棉、麻等植物性粉尘。
棉尘病:由于吸入棉、麻等植物性粉尘引起的,以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塞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多在周 末或放假休息后再工作时发生。临床上具有特征性的胸部紧束感/或胸闷、气短等症状,伴有急、慢性肺通气功能损害。
2. 各国限值

3. 棉尘病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棉、亚麻、软大 麻粉尘可引起棉尘病,棉尘中除含有棉纤维外,还含有棉花托叶及其他植物碎片及微生物(革兰阴性细菌等),这些成分对棉尘病的发生都有影响。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组股释放:棉尘病的表现之一为支气管瘟孪,棉尘提取液可使人体肺组织释放过量组肢,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瘟孪。组胶释放学说可以解释棉尘病的急性期症状,但不能解释棉尘病进展和慢性期反应;②内毒素:棉尘受革兰阴性细菌及内毒素污染,内毒素激发的炎症反应是棉尘病发病的基础。内毒素可激活肺泡巨噬细胞并使之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引起中性粒细胞聚集和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从而引起肺部的急性和慢性炎症反应;③细胞反应:主要指棉尘浸出液激活巨噬细胞,使巨噬细胞分泌各种介质引起支气管在孪。
4. 工程防护措施
(1)源头控制,尽可能采用生产过程密闭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装置。
(2)全面通风,稀释粉尘浓度。
(3)设置有效的局部排风设施。遵循“形式适宜、位置正确、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的原则,设置符合要求的局部排风设施。
(4)尽量不使用工业风扇,减少扰流和二次扬尘。
(5)清理积尘,采用湿式或真空吸尘的方式清扫积尘。
(6)加强工作场所管理。物料加盖或包围,防止粉尘逸散;经常性的维护设备和防护设施。
5. 个人防护
(1)手套。
(2)围裙。
(3)N95及以上防颗粒物口罩,并正确佩戴。
6. 管理措施
(1)制定岗位操作规程,规范操作。
(2)棉尘知识方面的培训。
(3)职业健康监护,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个人健康监护档案的建立。
(4)作业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定期检测及检测结果告知。
(5)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告知。
(6)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档案。
参考:
GBZ56-2016《职业性棉尘病的诊断》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7版)
《ACGIH制订和发布的化学物TLVs》(2018)
HSE关于纺织品的粉尘危害:http://www.hse.gov.uk/textiles/dust.htm#
Haz-Map职业卫生数据库:https://hazmap.nlm.nih.gov/category-details?table=copytblagents&id=375
IFA限值查询数据库:http://limitvalue.ifa.dguv.de/WebForm_ueliste2.aspx
-END-
来源 | 职防技术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