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来说,温度低于人体舒适温度的环境则称低温环境,但对人类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的低温,通常是在10℃以下。低温作业主要包括寒冷季节从事室外或室内无采暖设备的作业,以及工作场所有冷源装置的作业(通常无季节性)。
短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时,人体通常能依靠温度调节系统使深部温度保持稳定。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中心体温逐渐降低,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如呼吸和心率加快,肌肉震颤等不适反应。此时,即使未导致体温过低,冷暴露对大脑功能也有一定影响,它会使我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时间延长、作业失误率增多,严重情况下甚至产生幻觉。当中心体温降到30~33℃时,我们的肌肉会由颤抖变为僵直,失去产热的作用,随即发生死亡。
▼
低温对人体的影响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1
在极低温环境下,
短时间内出现身体组织的冻痛、冻伤和冻僵
2
冷金属与皮肤接触时可能产生粘皮伤害
3
由于长时间全身性的低温暴露,人体热损失过多,深部体温(口温、肛温)下降至生理可耐受限度以下,从而产生低温的不适应症状,如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头痛、瞌睡、身体麻木等生理反应,还会出现感觉迟钝、动作反应不灵活、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否定的情绪体验等心理反应。
▼
作业人员的防护小贴士
工作时,作业工人必须穿好防寒服、鞋、帽、手套等保暖用品,防寒衣物要避免潮湿,同时注意手脚部位不能缚得太紧,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低温作业人员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强对寒冷或低温的适应能力。耐寒锻炼的方法有:冷水洗睑、洗手、洗足,也可采取冷空气刺激的方法进行锻炼。(此处敲黑板——)这类耐寒锻炼,也要因人而异,要考虑体质强弱、年龄等因素;方法上还应根据季节、气温的变化而调整,注意循序渐进。
作业工人应特别注意饮食,少吃冷食,以免冷食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应增加体内代谢放热,食用高热量的食物以增加耐寒能力。热食应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如瘦肉类、蛋类、鱼类、大豆和豆制品等,并应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等。
-END-
来源 | 广东职业病防治